如果没有患者,我们的手术技能可能仍停留在初级水平;如果没有患者,我们检验结果的错误率可能会大大高于现在;如果没有患者,我们的用药经验会少很多;如果没有患者,全球的医学技术水平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每个医生都会经历从一知半解到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共问诊了多少位患者,只要你试着回忆一下,就会明白患者对于医学意味着什么。在探索医学领域高峰时,患者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在医学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未知的情况下,医患之间更需相互信任和配合,才能跨越医学鸿沟。从这个角度说,医患之间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感恩之心,更有助于攻克顽疾。
成长:离不开患者
现在已是国际知名的口腔颌面外科学专家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王大章教授坦言,医学生不是走出校门就能成为医学大家的,还需要不断地在临床实践中磨练,加入自己的思考积累经验,而这离不开患者的参与。
王大章年轻的时候,曾遇到过一名得了面部包块的患者,去了很多医院都找不到病因,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找到了王大章。”他当时表情非常痛苦,我们当医生的也知道这种病所带来痛苦是直达颅内的,令人疼痛难忍。”王大章很为患者着急,想马上就治好他,但刚开始就遇上了难题。
“起初我们对他的病情一筹莫展,但后来经过非常详细的检查、询问和对他病史的研究才发现,他得病的直接原因是他前两天吃了生螃蟹。”查到病因的王大章喜出望外,治疗思路顿时就变得很清晰,治好了患者的病。
从此,他对病因的诊查工作就更加重视了。王大章表示,虽然现在医学快速发展,医院也购置了很多特殊的诊查设备,用来帮助医生高效地做出诊疗决策。但是诊查中的”三基三严”仍然是最基本的工作,尤其是对患者病史的研究,这对年轻医生非常重要。当医生久了,面对患者多样的病情,我们也会在治疗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要忘记,我们的知识都是患者授予的,回馈他们就要做到诊断一丝不苟。
信心:来自于患者的信任
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许玉韵教授印象最深的是一名随诊30余年的老患者。来时,她还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由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由母亲陪着前来就诊。自此以后,她便成了许玉韵诊室里的”常客”,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要请教许玉韵。
转眼间,小女孩长成了大姑娘,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但结合当时的医疗水平及她的病情危急程度,生孩子对她来说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加之怀孕期间她还得了妊娠期糖尿病,如何既保护好妈妈,又让婴儿顺利地降生?问题一下子变得棘手起来。
“许医生,我相信您,找您看病这么多年了,您也最了解我,帮我想想办法,让孩子健健康康地出生吧!” 这时,是患者的信任给了许玉韵”冒险”的勇气,他重新调整了用药治疗方案,和患者劲往一处使,努力圆了患者当妈妈的梦。
“现在,她已经五十多岁了,身体很好,每年过年都领着闺女来看我,说要让孩子记住我,感谢我。其实,我也要感谢她。没有患者的信任,医生的技术水平再高也发挥不出来,不敢为患者’铤而走险’,一味地保守治疗,不仅患者治不好,医生的水平也得不到提高。”许玉韵说。
感动:因为患者的奉献精神
北京友谊医院骨科郭艾从医20多年了,在日本做访问学者时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当时,他的导师为一名患者做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但是患者手术后感染,医生又做了一次手术。可是手术效果依然不佳,患者术后再次感染,病情发展成了骨髓炎,不得已只能截肢。患者非常沮丧,也有不满情绪,但他对医护人员依然尊敬,出院时仍然向所有的医护人员深深地鞠了一躬。
原来,医护人员尽心尽力地照料患者,患者全看在眼里,他相信医生,把自己的健康完全交给医生,他知道医生为他做出了最好的选择,因此没有出现医疗纠纷。
这件事对郭艾触动很深,如果医生所做的能让患者体会到,医生是尽心尽力为自己的,患者就愿意信任医生。这之后,他就将”与患者互信”作为自己行医的目标,结交了很多的患者朋友。
“我母亲患有严重的膝关节病,但一直不敢做手术治疗。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了同住一个小区的居民找郭艾主任做过关节手术,而且效果非常好。于是,我便带着母亲去找他诊疗。郭主任态度非常好,解释得很清楚,给我母亲换了人工关节,术后功能恢复的非常好。我代表我们全家感谢医术精湛的郭主任。”这是郭艾的个人网站上,一名患者留下的感谢信。而这样的感谢还有很多很多。
匠心比匠术更重要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人生课程。而对于医生这个每天与死神赛跑、抢救生命的群体而言,对生命的领悟往往更深刻,更需要怀有一颗感恩的,感恩生活、感恩社会、感恩一切与自己相关的人,尤其是联系最密切的人--患者。
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杨镜表示,如果没有患者,我们的手术技能可能仍停留在初级水平;如果没有患者,我们检验结果的错误率可能会大大高于现在;如果没有患者,我们的用药经验会少很多;如果没有患者,全球的医学技术水平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每个医生都会经历从一知半解到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共问诊了多少位患者,只要你试着回忆一下,就会明白患者对于医学意味着什么。在探索医学领域高峰时,患者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我们治疗患者 患者成就我们
目前在我国,医疗行业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因此几乎所有人都能说出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性。但是,不是所有医生都能够认识到这与医院及自己生存的关联性。而医闹事件频发,更一度让一些医生失去了对医疗行业执业环境的信心。不少专家呼吁,医患不能相互信任,进入医生领域的人才将越来越少,患者得到的优质医疗服务也将受到影响,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应该引导医患双方相互感恩,尊医爱医,尊患爱患。
对此,上海市胸科医院肺内科廖美林教授也表示,不论医生还是患者,都应该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尽管现在的医患关系不好,德信建设还有待加强。但是医患双方都是心怀仁慈和感恩的,医患关系并没有如媒体笔下那么冷漠和对立。多年前有很多患者来医院挂号,不是为了看病,而是来看看给他们的主治医生。患者心怀仁慈地来”看病”,因为医生减轻了他们的痛苦,挽救了他们的生命,而我们医生需要用感恩的心态对待每一位患者,因为他们成就了我们的职业。
朱文玲教授也深有同感,人心都是肉长的,医生如何对患者,患者心里有数。其实,患者也会心疼医生,不少患者认为医生这么忙,要抢救,还经常延长门诊时间,打扰医生占用时间很过意不去,很少有患者认为医生理所应当就是要给人问诊的。无理的患者较少,即使是对年轻医生不信任,但如果解释清楚,患者是可以理解的,而不会采取吵架闹事等极端的手段。
每当听到患者说”医生,您给我开的这个药特别好,很管用”,朱文玲一方面会觉得很高兴,另一方面知道自己药用对了,更有一种满足感。
她认为,如果患者对某种药产生了不良反应,医生才能知道这种药有什么缺陷,再需要换别的药。此外,年轻医生经常在床旁陪患者,患者病情出现变化,什么时候阑尾穿孔,并发症出现,危重症如何抢救,这些都是根据患者体征来判断学习的。”比如做介入治疗时,患者静脉破裂、心包填塞,一开始我们的医生都没有意识到,后来才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征慢慢了解和学习。医生长了知识,有了经验,这都是患者给予的。”朱文玲说,不少医生都有过因为用药不当,抢救患者失败的经历,”这是患者用血的教育给我们上的一课,他们给了我们很多很多,我们给他们治好病,这点回报不多,即使牺牲点时间延长门诊,这也不算什么。
给患者写一封感谢信
医患之间的感恩都是相互的,如今,我们常在医院院报或宣传窗里看到患者写给医生的感谢信,如果让医生给患者写一封感谢信,你都会写些什么呢?